带你上岸的 传播匠新传考研?
?
?
?
真题总览
?
学硕整体评价:总体来说,2023年华科新传考研真题难度并不大,基本上没有什么偏题怪题出现,基本上每一题都可以在都能够在考纲指定的参考上找到答题思路,甚至很多题目就是基础参考书上的原题。所以这也给所有考生提了个醒,一定要注重基础,把参考书吃透,这样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同时,题目复现率也非常高,有的题目是近三年出现过的原题;学硕886和专硕440的考题也有一定的相似性,甚至有相同的考题出现。因此对于想要考华科的同学来说,吃透真题尤其的重要。相较于前几年的真题,本次华科的题目难度有了小幅度下降,但是基础的题目往往代表着拉开与别人的差距的难度也提高了,因此如何在保证在回答好基础知识之上让答案更加出彩,显得尤为重要。
?
专硕整体评价:今年华科新传专硕考研真题和学硕一样,并不难,基本上所有的题目都可以在参考书当中找到相对应的答题框架,很多题目也都是参考书上的基础内容,甚至是几年前考过的原题也原封不动出现在了试卷上。除了学硕与专硕一致的334部分,学硕886和专硕440的考题也有一定的相似性,甚至有相同的考题出现。与往年相比,题量方面没有变化,题量较大。出题风格偏基础,多为中规中矩的基础知识点的考察,难度较低。这也提醒了同学们,一味地拔高,去攻克那些深奥的难题怪题,并没有办法完全辐射全部考题,如果对基础知识点不重视,则会导致知识和考试的基本盘不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重视基础、回归基础的原因。对于想要拿高分的同学们来说,夯实基础再去拔高,才是弯道超车最稳妥的方式。
?
需要提醒的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硕与专硕业务部分共用334一套试卷,学硕的理论试卷为866新闻传播史论,专硕的理论试卷为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因此,我们的真题解析将首先对334试卷展开解析,其次对是学硕866与专硕440的试卷解析。
?
?
?2023华中科技大学专硕(334)
?必答部分?
?
一 报道策划(1*30=30分)
?
1.专硕扩招培养改革
难度:2颗星
?
评析:本次报道策划题目要求进行专题报道,在实务写作的课程中我们也详细给大家讲过专题报道策划的考察要求是什么。今年的报道策划与往年真题一样,依然是当年社会上的热点事件,总体来说难度不高。
?
参考思路:
(1)总论
(2)确定报道的范围与重点
(3)报道的规模、进程与媒介形态运用
(4)发稿计划
(5)设计报道结构与报道方式
(6)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
(7)反馈与调整
?
二消息改写(1*40=40分)
?
2.中国石油大学博士团下基层实验调研材料来源《为油田开“抗癌特效药”!他们23年接力不止干成这件事》。
?
难度:2颗星
?
评析:本次消息改写的材料来自于公众号共青团新闻联播发布的一篇推文,文章结构明了,思路清晰。改写起来难度并不大。本次的消息改写也没有规定是用“倒金字塔结构”还是“华尔街日报体”,所以大家做起来应该更加得心应手。
?
在消息写作时,要注意几个经常容易犯的误区:标题不需要概括全部信息,只需突出重点信息即可;导语尽量不要超过150个字,占全篇幅的20%-30%为佳;消息主体注意主次分明,段落分明,行文流畅。
?
?2023华中科技大学专硕(334)
?选答部分 (网传部分)
?
一简答题(2*15=30分)
?
1.列举网络前沿新技术特征和影响
难度:2颗星
?
评析:“网络前沿新技术”出自钟瑛老师的《网络传播导论》第一章,并且在2015 年的华科334真题当中也考过,“网络前沿新技术”在网络传播课程中也讲解过,所以总体难度并不大。
?
新媒体技术的迭代发展,已经迅速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播模式,并引发了媒介生态的整体变革。自2019年以来,5G、区块链、云传播、物联网等新技术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研究热点和趋势特征,并对新闻传播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一、5G技术
特征:高速率、低延迟、大容量
影响:5G技术重塑新闻采编流程,打破传统采编格局,提升新闻采编效率;5G技术还使得新闻生产者多元化;5G技术还使得新闻内容分发精准化;虚假新闻、反转新闻层出不穷,弱化了对信息真实性的核查
二、区块链
特征:去中心化、自信任化与自组织化、内容不可篡改以及信息可追溯
影响:可以运用于构建社会共识,还可以用于规避虚假新闻;能够为产业价值重构带来新的可能
三、云传播
特征:虚拟与现实的连接、此地与彼地的连接;当下与未来的连接
影响:成为经济社会的新型基础设施;智能社会成为信息社会的新形态;成为媒体融合新平台;全球进入云传播时代
四、物联网
特征:整体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
影响:信息生产形式得以延伸、媒介与社会的融合更加深入、用户的概念更加清晰
?
2.数字鸿沟定义以及解决措施
难度:2颗星
?
评析:“数字鸿沟”这一考点出自《传播学教程》,在传播匠专题课程当中也有重点讲过。属于比较基础的知识点。
?
数字鸿沟滥觞于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最先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对其做出定义,认为数字鸿沟意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此外,数字鸿沟通常被认为包含三种层次,分别是基础设施和接入技术层面差异导致的接入型数字鸿沟、对信息技术使用技能和方式差距导致的技术型数字鸿沟和知识型数字鸿沟。
?
数字鸿沟的解决措施:
?
(一)打造“适老化”传播产品与服务
当前,我国数字鸿沟问题源于许多公共服务类网站及移动客户端不适于老年群体使用,存在交互界面过于复杂、操作不友好等问题。要消灭“数字鸿沟”,首先要使老年人能够便捷掌握智能终端设备,产生技术接入的心理意愿。因此,“适老化”改造就显得尤为重要。自2021年起,已有158个“国民级”网站和APP进行了适老化改造,成为了界面操作更加简单、交互更加便捷的互联网信息产品。同时,还探索出了一键操作、文本输入提示等一系列无障碍传播的新功能。
未来,要使互联网适老化改造能够持续发挥实效,还必须要摒除各种可能存在的阻碍因素。对于政府而言,要加大互联网适老化改造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鼓励性,可提供如政策性补贴、税收优惠等支持;对于平台来说,应持续深化针对老年群体的适老化需求调研,真正做到精细化调整,提高老年网络用户的平台满意度。(注意段落结构:叙述说理在先,论证举例在后)
?
(二)强化“数字反哺”正反馈机制
“数字反哺”的概念源于“文化反哺”,是指代际之间围绕新媒体采纳与使用展开互动的,尤其是年轻世代对年长世代在新媒体技能、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流行文化和价值观的反哺的现象。这一现象发生的场域可以一分为二,微观上,家庭是数字反哺发生的主要场域;宏观上,社会中不同世代群体之间同样存在数字反哺行为。为更高效地弥合已经存在的数字鸿沟,青年一代可以帮助老年群体购买及安装智能电子设备;教导其操作并通过网络获取所需信息;培养老年用户利用网络展开社交和其他行为的能力。最终,这种反哺行为既能够在无形之中消除了老年人对媒介技术的恐惧感和排斥心理,也能够巩固年轻人对老年群体的代际支持,形成一种正反馈效应。
?
二 论述题(1*50=50分)
?
1.网络经济特征及其对传统行业的影响。
难度:3颗星
?
评析:“网络经济”是网络传播过程中也是反复提及过得重点知识点,对于网络经济比较陌生的同学可以联想平台经济或者带货经济,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啦。提问的方式也比较中规中矩,所以对于同学们来说回答起来也是比较容易的。
?
一、网络经济的特征
1、快捷性:网络经济是一种速度型经济。现代信息网络可用光速传输信息,网络经济以接近于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
2、高渗透性: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具有极高的渗透性功能,使得信息服务业迅速地向第一、第二产业扩张,使三大产业之间的界限模糊。
3、边际效益递增性:在工业社会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边际效益递减是普遍规律。与此相反,网络经济却显现出明显的边际效益递增性。
4、外部经济性:通常情况下,工业经济带来的主要是外部非经济性,如工业“三废”,而网络经济则主要表现为外部经济性。
5、直接性:由于网络的发展,经济组织结构趋向薄平化,处于网络端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可直接联系,而降低了传统的中间商层次存在的必要性,从而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对传统行业的影响:共享信息、资产、服务资源,促进行业间的共享程度加深,打破了传统行业中的信息不对称、竞争过度等弊端,大大提升各资产的有效利用并促进了协同创新等。
?
?2023华中科技大学学硕(886)
?中外新史部分?
?
一简答题(2*10=20分)
?
1.马克思恩格斯的报刊生涯。
难度:1颗星
?
评析:这部分的考题没有任何难度,属于外新史反复考察的重点,2020年华科新闻传播学学硕620真题(学硕考纲调整后改为866)考过“马克思的办报历程”。
?
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著名的无产阶级报人,在其革命生涯中,报刊活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其相关的报刊达到120多种。马克思的报业活动不仅与其革命活动同步进行,还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报刊思想。
?
一、马克思的办报活动
其报刊生涯大体可以分三个方面。
(一)亲自创办或主编报纸刊物
马克思先后参与主编或创办了《莱茵政治、工业和商业日报》、《莱茵报》、《德法年鉴》和《新莱茵报》等报刊,这些报纸为其革命活动服务,从而直接决定了报纸的政治方向。
其中,《新莱茵报》是马克思报刊生涯最辉煌的一页。1848年,该报由马克思创刊于德国工业中心科伦,它是面向大众的大型日报,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报纸。其成员大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成员,利用该报支持工人阶级斗争,揭露反革命暴行,在无产阶级报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指导、参与编辑工人报刊,或给工人报刊供稿
这在马克思的报刊活动中占很大比例。马克思担任过《德意志——布鲁塞尔报》的实际编辑,指导过美国《改革报》的工作,也为《寄语人民》投稿。
(三)为资产阶级民主派报刊供稿
在这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与美国《纽约论坛报》的合作被传为新闻史上的佳话。
?
2.大众报刊的特点。
难度:1颗星
?
评析:大众报刊属于是华科的高频考点。2021年866的论述题也考过“大众化报刊的历史地位与消极影响”,在2020年专硕440的真题中更是考过“大众化报刊的特点”这一原题。
?
大众报刊也称廉价报纸。近代报刊出现后经历了政党报刊和"黄色报刊"时代。19世纪30年代出现了"人人都看的报纸"――大众报纸,大众报纸的特点是:
1、内容以报道新闻,社会事件和提供娱乐为主;
2、发行量大,一般为几万,几十万份;
3、读者不限于特定的社会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多数的受众;
4、广告收入成为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大众报纸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大众传播时代。
?
二论述题(1*30=30分)
?
1.1956年的新闻工作改革。
难度:2颗星
?
评析:论述题“1956年的新闻工作改革”也是2022年华科440的原题,只要是认真研究过往年华科真题,这三道题完全可以轻松拿到接近满分的分数。
?
1、改革的历史背景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体制基本确立,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教条主 义和党八股严重;二是对苏联的经验与做法照抄照搬。
2、改革的指导方针
1956年4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了发展科学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 百”方针)。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一报告是社会主义 中国在探索中前进的指导方针,也是新闻工作改革的指导方针。他指出,一切民族、国家各个方面的长处都要学, 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照抄,机械搬运。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 这样的态度。
3、《人民日报》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
(1)改版原因:报纸存在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等缺点,缺乏生动活泼的作风,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宣告改版,当天的社论《致读者》阐述了改版的目的与重点。这 次改版着重于三个方面:第一,扩大报道范围;第二,开展自由讨论;第三,改进文风。
(3)新闻工作改革的全面展开
新华通讯社以建设世界性通讯社为目标,在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改进国内通讯社工作、加强国外分社 工作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改革。1956年第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召开,从中央台到地方台,广播工作改革全面展开,具体表现为:
①改进新闻报道,努力做到又多又快又短又好。
②贯彻“双百”方针,开展自由讨论,特别是纠正广播不得开展批评的错误观念。
③努力办好文体、知识以及社会群体等各类节目,并力求丰富多彩,满足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听众的需要。
4、新闻工作改革的收获与意义
(1)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与解放。
(2)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 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使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支持。
?
?2023华中科技大学学硕(886)
?新闻理论部分?
?
一 简答题(2*10=20分)
?
1.新闻价值五要素。
难度:1颗星
?
评析:本题属于老生常谈的题目了,首先先解释新闻价值的定义,然后再介绍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同时也要简单介绍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价值的五要素产生了哪些变化,就能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
?
新闻价值指新闻客体对新闻主体的有用性,是事实本身包含能够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关注的要素。其中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概括)
1、时新性即新闻媒体会选择新近发生的事,人们尚且未知的事来进行报道,呈现给社会公众最新的资讯和消息。
2、重要性即对于社会绝大部分民众来说都很重要的事,涉及他们切身利益,能够影响民众衣食住行等相关的事情,例如国家税收,医疗保险,国家节假日,外出防疫政策等信息。
3、显著性即新闻媒体习惯选择能够引起社会广为关注的名人名事,集团企业等主体,因为他们在社会上拥有显著的名声和流量,能够吸引眼球和关注。
4、接近性即民众更加倾向于了解地理区域内相接近或者心理距离上相接近的人或事的新闻报道。
5、趣味性即民众更加青睐富有人情味,能够带来欢乐和愉悦心情的新闻报道,例如一些奇闻趣事,可以理解为人们更倾向于软新闻的报道。
?
网络时代的数字化、超时空和交互性的基本特征使新闻价值的内涵有了新的变化。时新性向实时性转变;重要性向定制性转变;显著性向实用性转变;接近性向亲近性转变;趣味性向媚俗性转变。
?
2.新闻和宣传的区别。
难度:2颗星
?
评析:本题是新考纲中新闻理论部分的考点,在《新闻理论十讲》以及《新闻学概论》中都有相关表述。对于本题来说首先回答新闻与宣传的定义,在分别回答两者的区别就可以了。
?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其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两者由于都是传播行为,有其相互渗透的地方,也有着一定的区别。
?
(一)出发点不同
新闻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对信息的需要,信息是消除人们认知上的不确定性,是人们一切行动的前提,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而追逐信息;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把一定的观念传播出去,让受众了解、接受,从而争取受众的信任和支持,宣传者出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而追逐受众。
(二)归宿点不同
新闻发布者(如果他们没有宣传意图的话)发布新闻,除了以新闻谋利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做出决策;宣传者传播一定观念,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宣传者在传播之前有自己的主观意图。
(三)传播的方式不同
新闻中总包含着新问题、新事实、新情况、新知识等,因此,信息的传播从来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就变成了明日黄花;宣传常常需要重复,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商品广告,为了加深人们的影响和理解,往往用同一形式或不同形式向人们重复地宣传同一种观念。
(四)表现形式不同
新闻是客观报道,用事实说话,就事论事,以事感人;宣传则重在说理,以评述、论证为主。在宣传中,往往以新闻事件为引,对其进行评述论证,完成观念的传递。
(五)传播要求不同
信息的沟通需要定量的准确,具体的要求是: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和准确;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要求正确、鲜明,材料要求真实、典型,能够恰到好处地说明观点的正确。
?
二 论述题(1*30=30分)
?
1.网络虚假新闻成因及防范治理。
难度:2颗星
?
评析:关于网络虚假新闻成因以及防范治理,在基础班课程和专题课都有讲过,回答起来没有什么难度。因为这道题是一道论述题,所以在回答时要注意结合案例。
?
虚假新闻是相对真新闻的?个概念,指新闻媒体从业者?产违背新闻真实性、与客观事实不符的新闻,新闻事实并不存在;典型的表现有?中?有、细节失真、夸大事实、偷梁换柱等。
一、虚假新闻的成因:
1、采——未认真核实消息来源
2.?写——媒体过度商业化、采编人员知识欠缺
3.?发——迷惑性变大,轻信网络消息
二、虚假新闻的治理措施:
1、事实核查
2、新闻法治
3、关注最新的假新闻生产技术
4、提升公民媒体素养
?
?2023华中科技大学学硕(886)
?传播学部分?
?
一 论述题(1*25=25分)
?
1.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
难度:2颗星
?
评析:新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冲击和影响属于华科新传这些年的考察重点,在往年的真题中有考察过“数据和算法在新闻生产流程中的作用”等题,这道题与往年的真题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同时“xxx对于新闻传播业的影响”也是经常考察的题型,需要同学们重点关注
?
大数据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常规软件工具无法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人工智能普遍被认可的概念最早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学会上就被提出了,现在往往认为其指使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决策等功能,本质是对人的意识与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现今的人工智能技术已跳脱出了其原本所属的计算机科学分支,涉及到其他领域的应用,包括新闻领域。算法新闻、机器人写作、传感器新闻、数据新闻等多种应用形式,为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需要警惕的迷思。
?
一、对新闻传播业的积极影响:
1、内容生产效率提升
虽然新闻从业者对于机器人写作存在一些质疑,例如缺乏人情味,缺乏内容深度等,但其在一些专业领域的应用确实能极大的提高内容的生产效率,如财经新闻、体育赛事报道、突发自然灾难性报道
2、场景化、智能化推送
大数据与智能化媒体能更好地洞察每个个体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行为与需求, 并智能推荐其所需要的信息与服务
3、新闻分发个性化
大数据与算法能够精准定位用户需求,实现个性化发送新闻
二、对新闻传播业的消极影响:
1、智能写作模式化严重,缺失人文情怀
2、人工智能挑战记者身份,出现职业危机
3、智能算法受制资本,黑箱加剧不平等
?
二 研究设计(1*25=25分)
?
2.我国主流媒体的体育赛事报道对我国民众的国家认同感的影响。
难度:2颗星
?
评析:研究设计题作为每年必考的题型之一,在传播匠的研究设计课中也有详细的讲解,只要形成自己的写作模板与格式,这道题就不难。
?
一、前言
前言就相当于一篇论文中写在最前面的那一段话。
二、研究背景
根据自己拟定的研究主题,大概分三步:第一步,先讲一下研究主题的大致情况;第二步,既有研究成果丰富但在自己要研究的这块较薄弱;第三步,概述自己用什么方法展开研究。
三、研究意义
研究意义主要包括这项研究本身的意义和研究方法意义,可以放一起写,也可以分开。研究本身的意义需指出该研究可以提供哪些新思考和新指导,后者要就该研究方法的意义做具体阐述。
四、文献综述
这部分不需要综述已有的文献做了哪些分析,只需要把主题和关键词写出即可。
五、研究技术路径(核心!!这是研究设计中很重要的部分)
这部分是整个研究设计的重头,根据自己选定的研究方法,拟定详细的步骤,如案例中就涉及参与者、材料、过程、假设和数据处理。其中,假设和数据处理是较为重要部分,可以写的更为详细。
六、设备经费与人员支持
这部分可直接套用案例模板,当然也需要根据不同设计酌情更改。
七、研究进度
从最初的查阅文献到报告写作,做好时间规划即可。
八、可能存在的问题
根据自己的研究,如实填写存在不足的地方,可以是数据样本不充分,难以推广或其他影响因素。
?
?2023华中科技大学专硕(440)
?
一简答题(5*12=60分)
?
1.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难度:2颗星
?
评析:本题是新考纲中新闻理论部分的考点,在《新闻理论十讲》以及《新闻学概论》中都有相关表述。对于本题来说首先回答新闻与宣传的定义,在分别回答两者的区别就可以了。传播匠新闻学课程上也强调了两者的区别,属于基础知识题目。
?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其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两者由于都是传播行为,有其相互渗透的地方,也有着一定的区别。
?
(一)出发点不同
新闻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对信息的需要,信息是消除人们认知上的不确定性,是人们一切行动的前提,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而追逐信息;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把一定的观念传播出去,让受众了解、接受,从而争取受众的信任和支持,宣传者出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而追逐受众。
(二)归宿点不同
新闻发布者(如果他们没有宣传意图的话)发布新闻,除了以新闻谋利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做出决策;宣传者传播一定观念,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宣传者在传播之前有自己的主观意图。
(三)传播的方式不同
新闻中总包含着新问题、新事实、新情况、新知识等,因此,信息的传播从来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就变成了明日黄花;宣传常常需要重复,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商品广告,为了加深人们的影响和理解,往往用同一形式或不同形式向人们重复地宣传同一种观念。
(四)表现形式不同
新闻是客观报道,用事实说话,就事论事,以事感人;宣传则重在说理,以评述、论证为主。在宣传中,往往以新闻事件为引,对其进行评述论证,完成观念的传递。
(五)传播要求不同
信息的沟通需要定量的准确,具体的要求是: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和准确;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要求正确、鲜明,材料要求真实、典型,能够恰到好处地说明观点的正确。
?
2.媒体“工具论”的主要观点
难度:3颗星
?
评析:这算是比较有难度的题,有些抽象,但是大家也不要被“工具论”这个方法给唬住了,其实它本质上是考察的媒介传递观的内容。关于这一题,大家可以运用我们在传播学课上学到的媒介传递观的相应内容进行答题。
?
传播的传递观源自地理和运输的隐喻,指的是为了达到控制的目的,把信息从一端传送到另一端,这类传播主要研究的是信息在空间的传递,是一种为了控制的目的进行的信息传递,这是传统传播学的研究思路。申农和韦福的“传播的数学模式”以及拉斯韦尔的传播的5W模式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传播的传递观侧重效果研究,较少关注传播的文化影响,效果分析往往只注重表面的、短期的传播作用,分析主要集中在“认知”、“态度”和“情感”方面,研究的目的在于实现对空间距离和人的控制,因此代表着现存秩序的维护,缺乏批判性。长期以来,传播的传递观占据着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
?
3.黄远生“远生通讯”的主要特点
难度:2颗星
?
评析:本题是中国新闻史中的考察内容,在新闻史的课程当中也详细讲解过,并且在2019年的华科学硕真题当中也考过“黄远生的办报生涯和通讯特点”,本题难度并不大。
?
黄远生是民国初年杰出记者,戈公振称之为“报界之奇才”。
?
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政治记者,重采访,讲求真实客观,拉开了新闻本位时代的序幕。在新闻业务上,黄远生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
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特点表现在:1.题材重大,记载详实;2.针砭时弊,忧民忧国;3.细致详尽,幽隐毕达;4.通俗自然,不拘一格。
?
4.如何理解“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难度:1颗星
评析:本题是传播学的知识点,在《传播学教程》中能够找到答案,属于是很好拿满分的基础题。
?
人际传播是指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之所以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是由于以下方面的原因:
?
1. 从人际传播的特点看,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
①传播者不仅可以使用语言,而且能够运用表情、眼神、动作等多种渠道或手段来传达信息。
②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多种渠道和多种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从而产生新的意义。
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传受双方相对自由和平等,信息授受以一来一往的形式进行,角色不断互换,及时反馈并修改传播内容或传播方法。
?
2. 语言是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体
①声音语言是人际传播最基础的媒体。语言不易传递讯息的内容,它还通过声调、速度、音量、节奏等传递与说话者相关的背景信息。即便是同一条讯息,用词、语气和声调不同,都会引起接收者的不同反应。
②不能或不便使用声音语言的场合,书写语言成为人际传播的最常用的沟通工具。手写的文字中,字的大小、笔画的粗细、工整与潦草等,都在传递与传播者的个性、素养等相关的信息。
?
3. 语言不是自我表达的唯一的媒体
体姿、表情、眼神、身体接触以及服装、发型等等,都是自我表达的重要媒体。美国社会学家E.戈夫曼指出,在若干人相聚的场合,人的身体并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工具,而是能够作为传播媒体发挥作用。
?
5.如何理解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难度:1颗星
评析:本题也较为简单,在《传播学教程》中也可以找到原题答案,属于对于基础知识的考察。
?
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之一,也是民主政治社会中的公民。作为民主政治社会成员,他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享有与公民的基本权利相应的权利。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
?
1、传播权
传播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即一般意义上的表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社会成员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有权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和认识通过言论、创作、著述等活动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
?
2、知晓权
广义上指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狭义上,指公民对公共权利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权或知察权,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利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公民实现传播权和知晓权的场所及工具,拥有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权利,这些权利是建立在公共性和公益性上的权利。而与权力相应的,大众传播媒介必须对受众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媒介自律和行业规范。
?
3、媒介接近权
1967 年,美国学者巴隆首次提出了“媒介接近权”的概念。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成员的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与媒介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巨大矛盾。
?
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大众传播阐述自己的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媒介接近权的核心内容。
?
二 论述题(3*20=60分)
?
1.试论述作为一种新闻职业理念和报道方式的新闻客观性。
难度:2颗星
?
评析:这道题属于中规中矩、难度较低的题目,属于新闻理论部分的考点,在《新闻理论十讲》和《新闻学概论》中可以找到答案,传播匠在新闻学课程上也做了重点强调。但是在回答这道问题的时候同学们也要注意,由于这是一道论述题,所以需要结合案例进行作答。
新闻客观性原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理念层面,一个是操作层面。
?
一、客观性作为一种理念
(1)作为一种理念,客观性是指在工作之前,新闻从业者的脑子的一种对这个职业的认识——我要向公众客观地,不带偏见地报告事实,而且相信能够把事实和关于事实的兼职(对事实的评价)分开。新闻从业者在报道事实的时候,对事实本身要非常尊重,对有关事实的评论要持一定的换衣态度。
(2)新闻客观性首先要作为一种职业理念存在,而不仅仅是一种操作方法。
2.新闻客观性作为一种理念,有具体的内涵:
(1)诚实。在报道之前,记者应该是一张白纸,该是什么样就描绘成什么样,不能随便添加个人的好恶在其中。
(2)超脱、平衡、公正地对待事物。这是一种职业理念的表现,站在第三者立场上去看问题。
(3)无党派色彩,不抱城建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事实已经发生了,不论是令人愉快的,还是令人不愉快的,都要克制自己既定的看法,尽可能按照事实的本来面目来报道。
(4)不牵扯个人利益。如果涉及记者的个人利益,要尽可能跳出个人利益的圈子,从职业角度去衡量和报道这个事实。
(5)只相信事实,怀疑出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努力将二者分开。客观性理念指导下的新闻,并不能完全保证它的完全可观,原因在于我们每个人不可能跳出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现实的环境,不可能完全摆脱既定思想的影响。
3.作为一种可望但不完全可及的目标理念,客观性原则应当成为一种职业追求,一种评判新闻工作水平的标准。客观性总是收到批判,又永远存在着,我们就处在这样的矛盾中。
?
二、客观性作为一种报道方式进行呈现
1.新闻客观性原则在写作、编辑中的具体贯彻。一般的要求和主要的操作方法如下:
(1)将事实与意见(包括价值判断)分开。例:某次大会隆重开幕、某次大会胜利闭幕
(2)以超脱情感的中立观点表述事实
有些事实可能带有比较强烈的可爱、可憎因素,我们在报道的时候,一般来说要选择中立的词语来表述事实,尽管你有自己的看法,或者非常感动、或者非常仇恨,但不要明显溢于言表。其实,你只要把事实叙述出来,手中自然能加以判断,用不着记者代替他们评论事实。特别在消息这种新闻体裁中,副词、形容词本身就是一种评价,使用这些词有饽新闻客观性原则。
(3)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一个事实发生了,往往会有两个以上的因素牵制着这个事实,也可能会有两种以上的对它的不同看法,那么你在报道的时候,要尽可能使得事实的各方面,都得到表达的机会或由你给予说明。
2.不同体裁,新闻客观性原则在写作编辑中的具体贯彻:
(1)叙述性新闻,所叙述的内容要能够被核实
消息是纯叙述性的,只有一种表达方式-叙述,消息中作者不能发议论,所有内容当然都应该是能够被证实的,换句话说,就是所有内容都要有消息源。
(2)分析性新闻,能够列出一系列消息源清单
分析性新闻带有一定的主观成分,一般是指署名的通讯或综述,在标题下署名,带有文责自负的意思.这种报道方式多少可以表达作者的倾向,但要谨慎,这不是发表政论,对报告的事实,能够列出一系列消息源清单
(3)因果性新闻,使用推断和猜测的词句
当你把有限的因果信息告诉受众时,这就需要使用一些模糊的语言,使用推断的、猜测的词语来说明原因。新闻真实是一个过程。既然新闻真是是一个过程,就不能要求记者每句话都说得很精确,他的后续报道可以自然而然地纠正前面的错误,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
2.论述1956年《人民日报》改编的缘起背景和改革的主要方面。
难度:2颗星
?
评析:本题和2022年的真题“论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新闻事业的制度变化和改革措施”属于同一考点,如果掌握了去年的真题,这道题就比较容易了。
?
一、缘起背景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的新闻体制基本确立,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与作风继续得到发扬光大,苏联新闻工作的经验给中国新闻工作者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但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
1、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惯于直接代替党政机关发言,进行自上而下的领导,而新中国成立后,报纸的功能有了很大转变,但报纸却对新情况提出的新要求显得束手无策;
2、对苏联的经验与做法照抄照搬。报纸脱离本国实际和群众的生活,枯燥机械,可读性差。
3、新闻少,并有很大片面性;
4、通讯内容贫乏,不能反映国内国际生活的现实;
5、报纸上的批评日益减少,没有不同意见的讨论,新闻机构日趋单一化、新闻宣传日益公式化,是当时新闻界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
对于以上现象,读者厌恶,新闻工作者也深感不安,呼吁新闻改革。1956年后,新闻工作改革的实际与条件开始成熟。“双百方针”的提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刘少奇对新华社和中央广播事业局负责人作了长篇讲话;又召集胡乔木和新华社负责人谈话,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新闻改革确定了指导方针。
?
二、改革的主要方面
1、扩大报道范围,生活里的重要的新的事物,无论是社会主义阵营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都应该多采集、多刊载一些;
2、开展自由讨论,问题需要在群众性的讨论中得到答案;报纸上发表的文章不一定都代表编辑部的意见;
3、改进文风,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成章;
4、《人民日报》的篇幅由对开4版,改为对开8版,版面安排也相应作了调整。?
?
3、论述涵化理论
难度:1颗星
评析:这道题属于对于基础知识的考察,在传播学课程里我们也有过详细的讲解。但是这道题作为一道论述题,仅仅回答《传播学教程》上关于涵化理论的表述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论述它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适用性问题。
?
一、涵化理论的基本定义
定义:培养理论又称"涵化理论"、"教养理论"。格伯纳(Gerbner,1969)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
?
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伯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
二、涵化理论的主要内涵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供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出现很大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
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生存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达成“共识”,而大众传媒在形成“共识”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其扮演着三种角色:故事讲解员、熔炉(缓和社会矛盾)、文化武器(维护现存制度)。
?
培养理论是建构在"现实"的三种意义之上的。在媒介社会,"现实"分为真实存在的"客观现实",由大众传播媒体塑造的"媒介现实"或称"符号现实"、"虚拟现实",以及由"客观现实" 与"媒介现实"共同作用于人的头脑而形成的"主观现实"。身处媒介信息浸润之中的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看法,尤其是对亲身难以体验的现实,更多的是要取决于媒介构建的影像。而由于上面提到的媒介讯息的一致性与倾向性,这种依靠"媒介现实"所建立的"主观现实"必然不可避免的偏离"客观现实",而倾向于"媒介现实"。
?
三、对涵化理论的评价
该理论揭示的是大众传播对社会“共识”、对人们的“主观现实”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研究出发点的。
?
1、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共识"中的巨大作用。
2、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传媒的倾向会带来或好或坏的社会效果。
3、包含对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观点。
4、教养理论可能适合于特定种类的电视节目,但可能不支持总体上的电视内容,期待整体的电视观看产生教养效果是不合理的。
?
四、新媒体环境下培养理论的转变
传统媒体中,涵化理论中的受众对电视传播内容的认知与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相关联。在后者的“统治—霸权式解读”中,大众媒介拥有者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受众只能在主导意识形态设定的框架内进行解读。而涵化理论正是认为接触电视越多的人越容易受到电视的影响。
?
1、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与媒体的互动性以及参与性增强,涵化理论的效果受到冲击;
2、个性化传播的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选择性提高,可接触的媒体内容也增多,受众的主动性解放,对媒介的解读也就呈现多元化;
3、从媒介素养这方面来说,新时代的受众批判意识增强,媒介营造的“象征世界”未必会对受众的“主观世界”产生影响;
4、新媒体时代,人们也进入了一个“风险社会”,周围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轩然大波,而人们也正是通过不断的媒介消息来评判危险系数;
5、“媒介涵化受众”与“受众涵化媒介”为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媒介要不断根据受众的反应来调整传播内容和模式。
?
三案例分析题(1*30=30分)
?
1.网红“郭老师”的“郭言郭语”,体现了一种审丑,但是被封禁了,但粉丝并不满意,觉得带来了快乐。结合材料案例和其他案例,阐释一下传媒实践的社会责任原则,并讨论传统媒体社会责任与新媒体社会责任的区别于联系。
难度:3颗星
?
评析:这一题属于媒介伦理与法规的考察范畴,考察的是新媒体传播伦理问题。“传统媒体的社会责任”出自《传播学教程》中关于社会责任理论的表述,属于较为基础的问题。在回答传媒社会责任和新媒体社会责任的区别和联系时,切忌不要脱离材料。
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它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一书。
?
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
自由主义理论受到修正有其特定的原因和社会背景。
?
第一,进人20世纪以后,媒介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所谓“观点的公开市场”的理念与实际的社会现状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第二,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权利,而没有涉及作为公众的受传者的权利;
第三,这个理论谈论的对象是意见、观点或思想的自由,而没有更多地考虑到作为私有企业营利活动的信息传播的性质和影响问题。
?
一、传媒实践的社会责任原则
现代社会责任理论大体包括了以下几个原理原则:
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
二、传统媒体社会责任与新媒体社会责任的区别于联系
联系:新媒体社会责任与传统媒体社会责任一脉相承,是媒体社会责任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和延伸,同时又被赋予了新媒体时代特有的崭新内涵与全新评判维度。
区别:传统媒体的社会主要关注与集中媒体自身机构自身,而新媒体的社会责任则更为扩大和延展,涵盖了具备传播影响力的个人用户在内的新媒体信息生产者
?
?
?
?
注册有任何问题请添加 微信:MVIP619 拉你进入群
打开微信扫一扫
添加客服
进入交流群
发表评论